你以為中考填完志愿就完事兒了?看看別人家孩子怎樣選學校的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4-04-04
你以為中考填完志愿就完事兒了?看看別人家孩子怎樣選學校的
你以為中考填完志愿就完事兒了?看看別人家孩子怎樣選學校的
一年一度的中考填志愿,幾多歡喜幾多憂。
歡喜的無非是分數到線了,可以去自己理想的學校了~憂愁的往往是分數尷尬,不知道選哪所學校對自己的未來更有利。在北京中考填報志愿中,名額分配批次的最低分數線是在500分,即使計劃沒有完成,也不會招收500分以下的學生(此分數線下就沒選擇權了,等著服從分配吧),界限如此涇渭分明。
細究起來,分數高的學生也不必喜不自勝,分數差些的也不必妄自菲薄。在北京某國際教育黑馬的加試現場,橘妹隨機訪談了幾位家長和學生,聽聽他們是如何選學校的。
“初三一年刷了無數的題,最后考到幾道呢?高中了,我想換個學法。”——北京海淀區(qū)某中學初三胡同學
小胡同學真實的想法是:從前自己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死板的知識和基礎技能,以為拿下題庫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未來,但真正的關鍵是題目背后的那些隱含的原理、分類標準、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思維框架等,但所有這些,都被題海戰(zhàn)術的硝煙掩蓋住了,更不用說舉一反三的能力了。
“只知道刷題……拿到分數的那一刻,我甚至有些小崩潰,努力了那么久,為什么什么成績都沒看到?!我到底學到了啥?”
小胡同學經歷的是最常見的應試教育模式,結果是:看起來好像學到許多,但脫離了題目,才發(fā)現自己的知識應用能力低的可憐……
真正理解學習的聰明家長可能會認同,學習體系是由三大層面構成的。第一層面是知識的學習,第二層面是能力的培養(yǎng),第三層面是心智模型與品格(判斷與決策標準)。這三者本質是術、法與道的三位一體,對于未來形成專家型能力框架是相輔相成,重要性對于成就人生的高度是逐級遞增的。
在第一層面,如果知識是零碎的,分散的,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只是單純的知識饑渴,整個學習過程就會陷入上述胡同學的怪圈,鍛煉了記憶力,而忽視了思考力,結果就是縱你刷題千遍,通向金色大廳之門卻沒有打開;
如果不加強第二層面的訓練,就會將知識與能力割裂,當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時,孩子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會很弱;
如果忽視第三層面的培養(yǎng),不具備成長心態(tài),身心健康欠佳的你,將很難通過自我驅動持續(xù)提高自己,保證在挑戰(zhàn)中成長,即使在達到勝任力的階段后也很難翻越創(chuàng)造力的高峰;
同樣,只講道理,整日重復“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箴言,沒有具體的知識與能力做支撐,最終也只能是望洋興嘆。
測試知識點,會就是會,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技能主要看熟悉程度與精細度;而心智模型與品格重在通透參悟,打通底層邏輯,以不變應萬變,真正定義成功的模式。名校與普通學校畢業(yè)生的差異,不僅體現在未來工作收入上,更是孩子思維水平與做事格局化的落差。一個優(yōu)秀的學校,一個成熟的教育體系,一定會將這幾個層面的學習進行多維度多場景的融通,為了孩子的未來,協(xié)同發(fā)展。
所以,與知識本位的應試教育對應的,是更應重視的素質教育所體現的能力培養(yǎng)。與應試教育一味指導學生刷題、提升相關學科領域知識點的識記能力不同,素質教育主張的是把人作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個體培養(yǎng),某一個領域內知識的掌握只是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部分。
通常,家長提起素質教育都會聯(lián)想到鋼琴十級、圍棋九段、柔道黑帶、騎馬擊劍,少數可能還會提到禮儀、審美、情商、財商等生活領域的素養(yǎng)。
但素質教育真正強調的,是以課內,而不是課外,為主戰(zhàn)場,以跨學科能力與思維為培養(yǎng)核心的綜合技能教育,如文學素養(yǎng)、思維能力、研究能力與計算能力等,是思維的提升,技能的整合,解決問題能力的優(yōu)化——這些家長們熟悉及不熟悉的領域能力共同構成了孩子的素質教育百寶箱。
真實素質教育的場景下,孩子們不但需要對知識點的掌握,完成解題技巧和方法的習得,更需要類似STEAM教育的跨學科整合模式,突破單一學科的邊界,建立學科間與知識間的聯(lián)系,以項目式學習方式(PBL)完成知識的具體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如此才算對知識的真正認知與掌握——這個連很多成年人都缺失的能力,在教育理念前瞻的國際高中里,已經被列為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
教育部STEAM課程開發(fā)課題組專家、北外繼續(xù)教育學院學術校長的左陽博士,在去年底對深圳中學骨干教師進行國際化教育培訓時提到:以學校分數為核心的測評體系反映的只是對部分學科知識基礎的評價,此種靜態(tài)結果不能代表孩子個性發(fā)展的潛質與全貌,更科學的方式,是用個性化的引導激發(fā)方式喚醒每一個孩子的心性。
左陽博士親力親為的橘郡美國高中也是這么做的:
以學生為中心,由導師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和天賦、積極主動地開發(fā)自身潛能,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將已有的知識經驗與現實中的問題主動聯(lián)系起來,尋找非傳統(tǒng)驗證型的解決思路,并付諸實施,真正實現從知識獲取到認知提升,再到思維升級的能力教育核心循環(huán),真實踐行了全人素質教育。
中美學生思維與能力訓練營合影
(攝于加州橘郡金牌藍帶高中-牛津中學)
其實很多人并不知道,正常人的智力(主要包括學術智力和實踐智力)開發(fā)水平在14歲左右已達到95%左右,這說明了兩個方面的問題:
1、深度挖掘智力開發(fā)的空間已經不足,或者說大局已定;
2、興趣特長與喜歡愿意去做的方向已經初步形成,如果嚴重扭曲孩子的本意,會產生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孩子考這樣的分數,我一點兒也不意外,因為我知道他的優(yōu)勢不在普通學校可以接納的范圍內,最后,我們選擇了國際高中“。
一位考分在500分左右的學生家長如是說:具體到學校的選擇上,我會更看重學校的教育模式。從目前很多學校的教育方式看,還是以記憶理解為主的智力開發(fā)方式,強調被動學習(雖然此方式在這個年齡段能產生的效果已經不大,但這依然是大多學校的主流模式)。而從她多年500強企業(yè)HR的經驗看,想要孩子未來在社會上、工作中獲得更多的機會與成就,更需要的是綜合素質的提升與品格的塑造。
由此,橘妹記得一位美國博士女學霸伊麗莎白在北外橘郡美高做演講時說過,她之所以本科同時被紐約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伯克利分校等TOP30名校錄取,并不是因為她有多么傲人的分數成績,而是因為她具有學業(yè)以外全面發(fā)展的個性與正念價值觀,比如善待他人,同理心,敬業(yè)樂群和抗挫折能力等。
美國名校采取的都是全方位考察的錄取策略,好的分數僅能說明這個學生曾經努力過,名校的橄欖枝,除去考慮學術層面的優(yōu)秀,同樣看重非學術因素,在個人非學術素質與能力清單中,領導力與價值觀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個父母雙方都是中科大畢業(yè)的留美高材生,多年前移居美國北卡州的孩子,成績極好,SAT獲得滿分,可是沒有一家TOP20大學錄取她,苦思不得其解。二十年揮手而過,新時代下技能的分類比過去有了更復雜的要求,而她缺失的正是綜合技能和成長型思維的深度體現。
讓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閃光點,相比其他唯文化課獨尊的孩子,更具備學習能力、抗挫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不知不覺的積累中,逐步具備了贏得競爭的綜合實力。如果孩子在這幾個方面充分展現個人風采與潛能,體現認知升級,并結合突出的個人特長及系統(tǒng)知識框架,則就讀美國TOP20名校概率倍增。
中考填志愿遠不是填張表格那么簡單,無論中國的3年學制還是美國的4年,公立校還是國際學校,高中階段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時光,成功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優(yōu)質資源的供給與服務的品質,最終為孩子的個性發(fā)展賦能。
當孩子面臨方向性選擇時,需要家長們具備前瞻的視野,基于對中外教育體系特色的清晰理解,認真幫孩子進行人生的長遠規(guī)劃,單純的分數在某種意義上真的不如幫助孩子構建面向未來的知識+能力+價值觀的個性化學習系統(tǒng)更靠譜。